(来源:南湖新闻网)近日,在水稻团队的一次组会上,张启发院士回顾了团队自1987年来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做法,他强调,培养一流的博士生,应一以贯之地坚定有所建树、追求卓越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激励研究生主动对标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,培养研究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。
1987年,我们在华农建立了生物技术中心。那时我们的条件可以说是极端困苦,那个时候中国很穷,我们学校很穷,我们课题组更是穷,没钱。1993年,我们学校获得了一个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点,这是农业大学里头第一个 -- 也是唯一一个 -- 分子生物学博士点。紧接着,学校1994年成立了生科院,并要我当院长。建院之初,我们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:生科院该如何办?我当时提出目标是:培养国际一流的博士生,这应该成为整个生科院的“牛鼻子”。当时个人认为,评价我们生科院办的好不好,关键就是看有没有一流的博士生。当然也有说一流的本科、一流的学校的,但是我认为一流的博士生应该是最能够体现我们是不是一流。因为至少从学术水平上讲,这是比较好考核的。比如说本科教的好不好,很难在校际间国际间评价。但是我们博士生的学位论文,尤其是发表的学术论文,大家就能给出一个明确的评价,孰优孰劣就很明显。我们博士生出来的时候,那篇文章怎么样,在国际上是不是一流水平,一看就明白。此外,博士生的培养不可能是空中楼阁,一流博士的培养也必然要求有一流的本科。
那么什么是一流的博士生?如何培养一流的博士生?个人认为,一流的博士生需要有远大的志向。因此,三十多年来,我们一以贯之地从三个方面抓博士生的培养。
第一、坚定有所建树、追求卓越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我们强调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,组织大家学习毛泽东选集和三国演义等传统经典,鼓励大家多读有营养的书籍。要经常思考:人这一辈子,总要做点什么,总要做成一点什么。1997年,我给博士生写信,引用了“男儿当自强”的诗句,要通过各人自己的奋斗来改变自己。如何改变?荀子说: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”,别看小小的一粒粒的土,堆积起来,就能成为一座山。你看我们的狮子山,也是一粒粒土堆积而成,虽然是一座很小的山,它就给了校园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风貌。荀子还说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,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”,本来是风吹一吹就可以折断的木头,你却轻轻拿一拿就放下了,你就折它不断;一件件事碰一碰就扔到一边去了,必然一事无成。“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”,专心致志做一件事,终会成功。大家要把这些话的道理想清楚,成为一辈子座右铭。
第二、激励我们的研究生主动对标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。如果做的工作既不对标国际学科前沿,又不满足国家的需求,那做来干什么呢?长期以来,我们形成了功能基因组和绿色超级稻两大方向,比较早地开展有组织的科研。针对团队出现的大量的不上不下的研究内容,近年来,我们开展了研究生开题报告预审,关注选题。个人认为,无论是国际学科前沿还是国家需求,都要强调原创性,即原始和(或)创新。尤其要强调原始,英文original,就是说研究的课题是我们自己产生的,不是跟别人跑的。有不少的文章虽然发表在什么什么杂志,但没有自己的原创性,跟在别人后面干,发在哪都没什么意思。
第三、培养研究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。我们抓厕所文明,不空手乘电梯,要求实验室着装整洁,戴口罩手套等,强调室容室貌,爱护公共财物。还有各种批评和处罚,都是教育提高综合素质。以爱惜公共财物为例,几天前我严厉批评了敲打冰箱的现象,并要求给予处罚。一个冰箱结冰应该安排好化冰,不是拿锤子敲冰,冰箱经你敲打就不密封了,这个冰箱就没用了,所以应该杜绝此类行为。
关于创新能力的问题,外边有老师曾经问,像我们这种团队作战,研究生本人的创新能力怎么培养。我们说要做顶天立地的科研,只要课题选得好,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好,当中可以创新的空间是巨大的,不存在不能创新的问题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老师拿准大方向选好题,这是基础,是前提;不要对学生管得太多太细。我曾经说过:一流的导师做榜样,二流的导师做教练,三流的导师做保姆。每天给学生开单子,怎么做怎么做,连学位论文还逐字逐句修改的“保姆”老师不大可能带出创新的学生。
与此相关,最近我对学校规定博士生预答辩提出了反对意见,觉得这件事不仅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,也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展示。学生在答辩的时候要讲什么内容都要有很多老师来提前给他规定好,这个是不对的。答辩是学生自己的行为,即便是讲的惊世骇俗也是可以的。如果有自我感觉差点自信,怕演砸了,可以自己找几个同学来预讲一遍,但这是个人行为。
总结以上三条,我希望大家记住。第一,人生要立志有所建树、追求卓越,树立好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第二,我们要做有意义的课题,要对标国际学科前沿,或者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。第三,提升我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。